靜靜地佇立在街角,遠離喧鬧的人車吵雜聲,面對林木扶疏的天母公園,這麼好的地理環境,早該是建商垂涎的覬覦對象了。天母白屋確實面對過這般難題,但好在當地居民與文史團體聯手爭取保存,才使天母白屋得以廣受關注。更寶貴的是,天母白屋是台北市第一個由社區發起保存成為市定古蹟的案例,極具紀念意義。
天母之所以會成為著名的外僑居留區,與美蘇冷戰息息相關。韓戰爆發後,美國以防止亞洲赤化為前提,1950年時,與國民政府簽訂「中美協防條約」,派遣第七艦隊協防台灣。為了安置來台的美軍與其家眷,美軍顧問團在天母和陽明山山仔后興建大批坐擁庭院的高級宿舍,以使駐台美軍人員有完善的生活環境。獨棟洋房及占地寬敞的綠茵草坪,讓聖誕老公公難以進出的煙囪、壁爐,中產階級格調的居家空間,在台灣實屬罕見。
1978年台美斷交,這些眷舍輾轉落入台灣銀行手中 ── 拍賣的拍賣、改建的改建,山仔后好歹還保留住大片洋房群,只是山腳下的天母可沒那麼幸運了。如今,天母的美軍宿舍徒剩我們眼前的白屋。或許也因如此,碩果僅存的白屋對在地人而言,特別有凝聚力,畢竟它象徵著台美曾經擁有的友誼,更是天母朝向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歷史見證。
落成於1953年的天母白屋,其建築融合美式、東洋的建築風格。外牆為雪白雨淋板、黑磚屋瓦,內有壁爐、外露石壁龕,東西合併,竟不突兀。
依稀記憶裡曾看過天母白屋早年照片,那時外有圍牆,而且並非「白」屋、而是「綠」屋,應是日後居住者重新粉刷雨淋板所致。戶外庭院深深,蟬聲隆隆,被炎夏抹上了一層濃綠,盡其所能地綠意盎然;惟濕氣略重,想必待會要落西北雨了。
由於大門深鎖,外頭又裹著圍籬,我只好探頭張望,試圖捕捉白屋的風采。最近市政府積極推動的 URS (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,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),天母白屋同是其中一員,只是目前還在徵求經營團隊進駐,暫時處於閒置狀態。
期待有朝一日,我能有幸走進天母白屋,近距離地與歷史對話。但是千萬拜託,別又變成咖啡館了!
【旅行地圖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