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元1719年 (清康熙58年),官員與商民鳩資,大規模重建媽祖廟,改名「天后宮」,並於廟的兩側興建文武館與僧舍數間,已供信徒往來住宿之用。到了1871年 (清同治10年),曾文溪改道、洪水氾濫成災,全廟遭到沖毀。
數百年過去,鹿耳門的地理環境驟變,滄海成了桑田,荒陌盡變良頃。當年古廟裡失落的遺物,陸續在土城和顯宮里兩地發現,因此紛紛建廟,各自擁護者堅稱為其香火之延續,引發兩地長達數十多年的「正統」鹿耳門媽祖廟之爭,迄今未休。最近,土城聖母廟乾脆改名為「鹿耳門正統聖母廟」── 冠了「正統」兩字,頗有宣示主權的火藥味。
另一間位於顯宮里、地理位置較偏遠的鹿耳門天后宮,遠沒有土城聖母廟來得極端,打的廣告也不多,比較「低調」。但是人們自然會驅車繞進來一探究竟。現在這附近因納入台江國家公園範圍,所以街道景觀顯然有重新整頓過。
![]() |
押井守《地獄番犬》電影截圖 |
仰望看著天后宮建築,足以用宏偉壯觀、金碧輝煌來形容。據廟方所述,舊廟遭到沖毀之後,媽祖神像被搶救出來,卻由於村民無力建廟及祭祀,神像長年寄居民家及移交管理,一直要到1947年才選定現址重建;1977年,廟宇進行第二次擴建,始成今貌。
1977年的復建格局採傳統孔廟古制「殿堂式」回字型格局配置,由三川殿、後殿及左右廂房將正殿圍繞於中央,再以兩條廊道由三川殿連接至正殿。正殿立於抬高九階的台基之上,後殿較正殿少二階,均採抬高處理,以凸顯其莊嚴性。
天后宮東側的牆面上,除了鄭成功登陸地點紀念碑外,尚有兩塊於古天后宮考古遺址出土的石碑,如今鑲進牆內,為鄭成功登陸地點爭論提供新證物。
清乾隆年間立之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。 |
清咸豐年間立之重興天后宮碑記,1980年出土。 |
整座廟宇富麗堂皇,無論是龍柱、門神、藻井,還是屋簷迴廊的剪黏藝術、彩繪浮雕等,不乏精采筆觸。
陳舊的廚房採光頗為別緻,很有電影般的奇妙氛圍。
屏東東港的東隆宮有極具代表性的燒王船,而鹿耳門天后宮也有一艘與眾不同的媽祖船。
與一般廟會王船最大不同點,王船在祭典結束後均會焚毀。鹿耳門的媽祖船則會保留下來,每逢重要節慶活動時,就會再次請出,減少反覆建造王船的資金、資源。
繼承古天后宮的精神,廟殿以西、外觀古色古香的鹿耳門公館,內部設備齊全,提供香客住宿、展演及會議等功能。外頭立有三面石碑,則為感念重建公館的捐獻者姓名的紀念碑。
在眾多信徒努力之下,鹿耳門天后宮才能擁有今日面貌。相比土城聖母廟急忙冠名「正統」,鹿耳門天后宮沒有多做任何回應。我想,他們的想法一定跟我一樣 ── 誰才是「正統」,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。
鹿耳門溪是1871年曾文溪改道所造成的,當時古鹿耳門天后宮被沖毀 非今顯宮鹿耳門天后宮 。在1905年的台灣堡圖上,曾文溪由鹿耳門溪出海。我們常被現在的鹿耳門溪所誤導,以為是鄭成功登陸的水道。
回覆刪除這一張台灣堡圖1895年曾文溪由今的鹿耳門溪出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