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8-13

【台東縣】三仙台.石雨傘

說來慚愧,知曉三仙台那麼久,這卻是我頭一遭造訪此地。離島上三座雄渾的火成岩峰,猶如長龍臥波的跨海拱橋,以及綿延看似無止盡的礫石灘。海天一色、獨一無二的綺麗景致,三仙台絕對是台灣旅行明信片裡,最奪人眼球的標誌風景。



三仙台所地處的成功鎮,因太平洋海域有黑潮流經,漁業資源非常豐富,是花東海岸線最大的漁貨中心,以柴魚片及豐盛海產聞名。由於漁業的蓬勃發展,促使成功鎮成為台東縣內的第一大鎮。

另外,鎮內多處海蝕自然景觀,總能吸引不少旅人趨之若鶩。其中,最富盛名的三仙台,就位於成功鎮中心東北方三公里,僅需十分鐘車程。炎炎夏日,雖有美景相伴,弄潮聽濤之餘,適當地防曬還是極為重要的。




在阿美族語裡,三仙台被稱作 Nuwalian,意為「最東邊的地方」。早期這裡也是阿美族人養羊之處,故又名 Pisirian,語意「養羊的地方」。後來,漢人穿鑿附會,相傳「八仙」中的鐵拐李、呂洞賓、何仙姑曾於島上停憩,烙下三雙足印,因而得名。很不幸地,三仙台竟成為流世最廣的泛稱。





相別於漢人道教傳說,阿美族也有自己的神話詮釋。在三仙台的海底洞穴深處,居住著一隻海龍,祂的名字叫做「及發烏安」。相傳阿美族人自古獵捕漁獲注重生態平衡,這隻三仙台的守護神,會懲罰越矩的訓誡、貪得無厭,過度捕捉海洋資源的人類。因此,阿美族人訂定隨意濫捕,即判處罰一頭牛給部落的罰則。




三仙台島面積約22公頃,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,四周珊瑚礁環繞,其地質屬於都巒山層。火山噴發產生、由安山岩礫石與凝灰岩組成的的集塊岩,在強烈風化、海蝕作用下,形成豐富多樣的地形景觀。

原來三仙台僅是一處岬角,因海水侵蝕,逐漸斷了岬角頸部,成了離岸島。活躍中的金樽陸連島,未來亦是如此。過去想上小島的話,只能利用退潮時,循著暗礁涉水而過;在島上過夜後,隔日再趁退潮時步行回來。1987年完成的八拱跨海步行橋,獨特的波浪造型,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,也呼應了「八仙過海」經典意象,已成為東海岸的著名地標。






在沁涼海風和奇形怪狀的礁石陪伴下,一口氣通過八拱橋,來到三仙台小島。




或許是兩側白水木、林投樹太為高大,走於木棧道,顯得異常悶熱。



看到林投,總令我聯想起林投姐的鬼故事。仔細一瞧,注意到上頭結了一顆看似鳳梨的果實,金黃碩大,想必相當多汁可口。據說,林投汁有清涼退火消暑功效,果肉又可充飢,很早即是原住民的食材。但這裡被列為自然保護區,所以千萬別有非分之想囉。



沿著環峰棧道,與形貌迥異的海蝕奇觀並行。




原先打算拜訪北端的壺穴、海蝕洞和燈塔,但見路途遙遠,天氣又酷熱到透不過氣,決定打退堂鼓,期待下回找個傍晚時分,有緣再訪。



告別三仙台,沿著海岸公路往北續行六公里,便是成功鎮另一處著名地景石雨傘



石雨傘所處的海岸線上,長達一公里的海岬 ── 石空鼻由此直伸入海,狀如伸頸入海的劍龍;歷經海蝕作用,龍背上形成許多兀立的奇岩怪石。據說原有數隻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,目前只剩一隻獨立、看起來像一把雨傘,因而得名石雨傘。


石雨傘實際上是一種平衡岩,由上下兩塊岩石堆疊 ── 上方是較堅硬的珊瑚礁岩,下方則是較軟的礫岩。受到經年累月的風雨侵蝕,因為上下岩石的堅硬度不同、侵蝕的程度也不同,最終竟形成上圓下瘦的模樣,遠觀之,像極了一把撐開的傘。


比起石雨傘,我倒覺得像是艘軍艦的瞭望塔台,或是一朵於岩石中夾縫生存的馬力歐蘑菇。導演路易斯‧布紐爾曾言:「能夠真正維護我們自由的,是想像。」儘管與古人的想像有所出入,但各有各自的詮釋,不是也挺好的嗎?

【旅行地圖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