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阿孝,阿婆帶你回大陸好不好?沿著大路走,沒過多久,過了河壩,就到了梅江橋。再走幾步路,就到了彎下了。」
「回大陸做什麼?」
「你好笨,阿婆帶你回祠堂拜祖先啊。」
這是筆者看侯孝賢《童年往事》(1985) 最喜歡的一段。阿婆帶著阿孝咕走了一趟回到故鄉的路,吃了冰,還在路上採了許多芭樂。隨著片末祖母仍記得帶著芭樂回家、靜靜地躺在榻榻米上去世,淚腺會不自覺潰堤。而這一切的原點,就發生在嘉義舊監獄宿舍群的盾柱木旁。
嘉義車站 |
西元1914年,阿里山森林鐵路全線通車。位於山腳下的嘉義市,正式啟動製材產業的發展,從日治時期到台灣光復,長年以來,嘉義始終與木材集散地脫離不了關係,見證阿里山的昔日風華和林業興衰。據統計,嘉義市迄今仍保留六千多戶木造建築,檜木房屋密度全國第一,堪稱名副其實的「木都」。
或許侯導正是相中這一點,才會在嘉義市取景拍攝這部半自傳名作。這些林業小城的木造宿舍讓他勾起童年的回憶,大湖是,竹崎是,嘉義市亦然,虛構出來的鳳山。猶記起上回金馬影展看相米慎二回顧展,觀《夏之庭》(1994),便感覺若相米導演生前有緣來台灣拍戲,要選與片中風情近似的城鎮,可能會選嘉義市吧!
∎ 嘉義舊監獄宿舍尋找《童年往事》
二月,台北的人們仍未褪去保暖衣物,此時來到南國嘉義,卻是風和日麗,陽光和煦宜人,又不會太熱,散步的好光景。筆者早已知嘉義舊監獄日式宿舍群是《童年往事》的取景地,但前陣子得知該地正進行復舊工程,心裡深怕會變成另一個「文創園區」,就像檜意生活村或台北榕錦時光那樣。
所幸這次造訪,破除了我的疑慮──走進維新路134巷,沒有過多人工的突兀地景,沒有商業色彩的店舖,設計過的路燈也巧妙融入其中。九重葛從圍牆內探出頭來、開著亮麗紅花,樹枝倒影在磚石上搖曳著,鬧中取靜的懷舊氛圍,實在頗為驚喜。更讓我欣慰的是,在那棵被榕樹包覆的盾柱木旁,立有《童年往事》取景地的解說牌,宣告侯孝賢享譽世界的代表作在此取景。
嘉義舊監獄宿舍群在2021年1月26日公告登錄聚落建築群,這一大片受到保護的古蹟空間,是嘉義市政府文化局推動「木都2.0」的重點基地。除了將木造宿舍出租給青年發展創新企業,「實驗木場」旨於作為產學界培育木業人才的場域,定期舉辦小木作課程講座、研習活動,邀請傳統匠師指導專業技術,期望將嘉義市的「木都」特質發揚光大。繞了半晌,心底覺得若有懷舊電影或電視劇要取景,舊監宿舍群是個很好的選擇。
宿舍群旁的巍峨高牆,裏頭即西元1919年成立的嘉義舊監獄,是台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監獄建築,現今規劃為獄政博物館,來到嘉義市觀光,這裡時常被列入必來的旅行景點。
以扇形中央控制台為中心,監舍呈放射狀的掌控系統,方便監所人員有效地監控受刑人。據稱這是仿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監獄,因高倉健主演的《網走番外地》(1965) 聞名的日本北海道網走監獄也是這款建築,全世界只剩下這兩座。這也難怪嘉義舊監獄會跟網走監獄結為「姊妹監獄」了!
曾聽說萬仁導演《超級大國民》(1995) 在嘉義舊監獄取景。用劇照問了志工,他們卻說不是,這讓我心中有些悵然。
嘉義舊監獄的「小人國」,這是蓮池潭春秋閣?
最後行程結束於曾關著女子受刑犯的婦育館,跟一群高中生聆聽導覽。當導覽員站在當年的盥洗設備前,講起她剛到中國大陸時說女廁沒有門的趣事、笑的樂吱吱時,學生大多心不在焉地各自聊各的,或是滑手機。
中午十二點,獄政博物館閉館,請出所有遊客。我決定走到嘉義公園附近吃桃城三禾火雞肉飯。
從維新路往南走,暫先不轉向桃城三禾火雞肉飯的民權路,先去安樂街看黃德壽宅。這座地方仕紳築起的歐式洋房,造型典雅、窗櫺精緻,入口拱門似乎還融入中東元素。黃德壽宅,曾於畫家陳澄波1941年的油畫《懷古》出現。
談到嘉義市,很難不提陳澄波 (1895-1947)。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畫家,在他短暫卻炙熱的生命裡,憑著手中畫筆,留下諸多故鄉景象。
1926年,陳氏以一幅《嘉義街外》, 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展覽會,是此一展覽會入選的首位台灣畫家;第二年又以幅《夏日街景》入選第八回日本帝展,這些風景都是取材自嘉義街頭。如今,陳澄波成為嘉義市絕佳文化觀光資源,他曾駐足作畫的場域,都有市政府所設置的畫架及其複製品,讓觀光客能夠自導式瀏覽,與這些畫作跨時空對話。
∎ 涼菜、火雞肉飯
往東,會通到陳澄波畫筆下時常出現的嘉義公園。在這之前,先到桃城三禾祭五臟廟。點了火雞肉飯、荷包蛋和味噌湯,也頭一遭慕名點盤「涼菜」試試,沒想到「涼菜」就是蔬菜拼盤,清爽可口,剛好中和火雞肉飯的油膩感;所附的五味醬特別夠味,喜歡。以為再普通不過的味噌湯,裏頭居然除了嫩豆腐,還有油豆腐!
∎ 午後的尿尿小童與嘉義公園
近在咫尺的嘉義公園,1911年竣工開放,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,是台灣在日治初期都市計畫中,首批開闢的大型城市公園之一。上回造訪嘉義公園,已經是六年前的事。這回重遊,發現變得有些不一樣了──原本展示用的SL-21號阿里山森林鐵路蒸氣火車頭,經修復後重新運轉、小西湖正進行改造,被圍籬包圍。
阿里山森林鐵路蒸汽火車頭SL-21號 原本於嘉義公園裡展示,現已經修復再度復駛 2017年檔案照 |
當然最值得一提的是,入口噴泉的尿尿小童 (Manneken Pis),據說其造型跟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本尊非常相仿。2022年,市府將戰後漆在小童身上的2公斤綠漆清除,恢復銅像原本油亮的光澤模樣。現在,尿尿小童又再次成為嘉義公園的亮麗焦點。
嘉義公園尿尿小童修復前 2017年檔案照 |
小徑蜿蜒,古樹參天,春陽灑落嘉義公園起伏的山坡地,曬得暖洋洋,慵懶的熱帶氣息。歷史舊跡散落其間,古碑、古砲、孔子廟、一江山戰役、吳鳳像,不同時代在這公園裡交會,好似台灣紛雜歷史。嘉義公園亦是陳澄波鍾愛的寫生之地。
秀拉 (Georges Seurat, 1859-1891) 的《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》,描繪了巴黎市民午後造訪公園的休閒情景,陳澄波則把假日嘉義公園裡歡欣、活潑的朝氣,展現的一覽無遺。
底端最高處的射日塔,即嘉義神社原址。其附屬的齋館、社務所、祭械庫、水手舍都維持完好,應為桃園神社外,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日式神社建築群,石燈籠、黑松聳立,遊走之中,彷彿令人有置身日本庭園的錯覺。
儘管是舊地重遊,仍然對嘉義公園留下美好印象。來到公園一隅,發現洋紅風鈴木開了,花量有點驚人。這是南國的櫻花嗎?
◎ 原文刊載於島國拾影粉絲專頁 (2023-2-20 ~ 2023-2-22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