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2-08

【新北市】台北基督學院.尋找《六福客棧》艾偉德( 文.島國拾影 )


2024年12月7日是淡水台北基督學院 65週年校慶,我把握這個難得機會前來參觀,最主要目的是瞻仰好萊塢電影《六福客棧》(1958)  英格麗褒曼 (Ingrid Bergman) 飾演的主角原型──格拉蒂絲·艾偉德 (Gladys Aylward) 的長眠之地。

格拉蒂絲·艾偉德 (1902-1970) ,來自英國的女宣教士。出身於虔誠的基督教家庭,年輕時家境貧寒、輾轉在貴族人家幫傭。偶然間,她在一本宣教雜誌上讀到一篇關於中國宣教的文章,萌生前往中國宣教的念頭,但因在中國內地會 (由戴德生 James Hudson Taylor 創辦) 女傳教士訓練所的培訓成績不理想,於是自己存錢,獨自從英國利物浦車站出發,經由搭船到荷蘭,再搭火車途經德國、波蘭、俄羅斯、西伯利亞,歷經萬難與戰爭風險,再從日本搭船到天津。

艾偉德最終抵達目的地──山西陽城,與在當地傳教五十多年、73歲的宣教士珍妮勞森 (Jeannie Lawson) 一起開設「八福客棧」,為過路的騾子商隊住宿,藉機傳講福音。「八福」取自主耶穌《登山寶訓》中所論及的八種福氣。

後來珍妮勞森因意外去世,艾偉德自力經營「八福客棧」,持續於陽城傳教,逐漸發揮其影響力。在縣長的號召下,艾韋德參與解放纏足運動、幫助婦女們放腳,平定監獄騷亂,並收養孤兒。她最著名的事蹟的是中日戰爭爆發,親自帶領近百名孤兒逃離陽城,長途跋涉、翻山越嶺到達西安。

以上這段前半生,引起全球媒體注意。英國BBC委請作家Alan Burgess將她的經歷寫成《小婦人》(The Small Woman) 一書,即電影《六福客棧》(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) 故事藍本,詮釋艾偉德的演員為瑞典女星英格麗褒曼,而其中一名年紀較長的孤兒演員「素蘭」,是當今華裔女演員長青樹周采芹,第一位華人邦女郎。

帶領孤兒萬里遷徙的史實,劉家昌執導的《梅珍》(1994) 或多或少應有參考。

自己正是很久以前看過《六福客棧》,才認識艾偉德這名傳奇人物。但電影裡的主要華人角色皆由外國演員扮演,縣長「滿大人」身著清朝服裝、吊著鳳眼,周遭小妾環伺,流露當年對華人的刻板印象之餘,地理考察的錯誤和風俗獵奇的描寫,終究有股說不出的怪異。儘管我相當欣賞本片氣勢磅礡的配樂,《桂河大橋》(1957) 的作曲家馬爾康·亞諾 (Malcolm Arnold) 將英國民謠 This Old Man 發揚光大,變成「#綠油精」朗朗上口的主題曲而為台灣觀眾熟知。

《六福客棧》雖然叫好叫座、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,但仍舊充滿爭議。像是艾韋德本人不承認這部電影,聲稱製片方二十世紀福斯沒有將劇本給她過目,所以史實考證充滿謬誤。

例如劇本將「八福」客棧改名「六福」,有違本意;從西伯利亞前往中國的過程,被大量簡化甚至以喜劇方式處理;「陽城」改稱「王鎮」,把艾偉德的中文名字簡化成「仁愛」;為了吸引觀眾,故事加入了艾偉德與國民黨混血軍官的愛情線。外加英格麗·褒曼又高又巨大,與「小婦人」瘦小的形象不符,主要也是艾偉德不能接受由英格麗·褒曼來描繪她的一生。當時褒曼剛與義大利導演羅伯托·羅塞里尼 (Roberto Rossellini) 離婚,私奔追愛的負面觀感早已傳遍國際。

由於艾偉德人在台灣,《六福客棧》原本會是來台灣取景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,但因故事涉嫌辱華而未過國民黨審核,劇組最後選在英國搭景拍竣。一直要到《聖保羅炮艇》(1966) 才成為第一部在台灣取景的好萊塢電影。

1949年,中國赤化,艾偉德因外籍宣教士身分而被驅逐出境,回到英國;1957年欲重返故地,但被拒絕入境,短暫停留香港。

後來她來到了台灣,創辦伯大尼兒少家園,受台北基督學院創辦人賈嘉美 (James R. Graham III) 博士之邀,多次到基督學院講道。艾偉德於1970年辭世,基督書院捐贈出土地作為她的長眠之處,面對淡水河出海口,遙望山西陽城。

艾偉德墓園就在現今學院內的禮拜堂西邊,與賈博士夫婦墓地相鄰。只是,當年面向出海口的視野,已被新建華廈及高聳竹林所遮蔽,所幸校園內仍保持著隔絕外部紛雜的清幽。這樣聞名世界的傳奇人物,台灣竟是最後的安葬之地,或許命運造化,不變的是艾偉德跨越種族與國界的大愛。



設想身處1958年,在不知情狀況下進戲院觀賞《六福客棧》,想必會喜歡。排除片中有失史實和獵奇想像的部份,這部以二戰中國為舞台、充滿史詩氣魄的冒險愛情電影,好萊塢鉅製、全明星陣容,戲劇張力強勁,配樂也很動聽。或許艾偉德 (Gladys Aylward) 本人不承認也從未看過,但全世界的觀眾多是透過這部片子認識小婦人的,像我正是如此。原以為自己瞻仰艾偉德的旅程就此結束,沒想到後續更讓我感到驚喜。


台北基督學院校史室為慶祝創校第65週年,於12月7日當日下午舉辦歷史文物展。校史室平時是校方會議空間,牆上掛著前總統蔣經國親筆手寫書、追悼創辦人賈嘉美院長的匾額 「弘道揚芬」。其父蔣介石與宋美齡聯姻後,家族成員篤信基督教,與基督學院的關係自然有一定基礎。





現場展出豐富校藏,如賈院長生前手稿、聖經、皮箱及相冊,該校歷屆年鑑、三角錦旗、招生宣傳冊子,還有天秤、打字機、怡和洋行界碑等等,真是目不暇給。圖書館館長向我介紹,2009年為慶祝創校50週年,校方首度舉行歷史文物展,2012年舉辦第二次,最近一次為2019年,也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。這回是第四次對外開放,所以下一次何時再公開,仍然是未知數。










作為名聞西方世界的女性宣教士,校史室的一個區塊正是專門介紹艾偉德的,不但有艾偉德的生平大事記,也展出從1950年代以來、所有關於艾偉德的書籍,當年由英國傳記作家 Alan Burgess 撰寫的《小婦人》The Small Woman 也在其中。

由於電影《六福客棧》名噪一時,《小婦人》中譯本還在標題後方括號寫上《六福客棧》── 雖然這跟史實上的「八福客棧」不符。

館長表示,儘管基督學院沒有艾偉德的影像典藏,但古籍藏書可謂相當齊全,也比伯大尼的收藏來的多。

專門研究艾偉德、並作為論文主題的學者陳中陵老師,剛好也在現場。他翻起其中一本《小婦人》,竟在卷首發現了艾偉德的簽名真跡。眾人驚呼,真是驚人的發現啊。

艾偉德的事蹟已逐漸被世人淡忘,但只要看過《六福客棧》或喜歡英格麗·褒曼的影迷,要忘記太難了。對岸的山西陽城以「八福客棧」遺址做為觀光號召,艾偉德安息之地的淡水詢問度也高,各國組團訪基督學院者同樣大有人在,不過相對神秘。

基督學院向來門禁森嚴,這回藉由校慶開放向小婦人致敬,又見到親筆真跡,收穫頗豐。

◎ 參考資料

1.燃起大陸到台灣的福音之火-「小婦人」宣教士艾偉德》,https://reurl.cc/46p8k2,基督教今日報。

2.艾偉德,https://www.bdcconline.net/zh-hant/stories/ai-weide,華典。

3.《拍攝六片未獲她的許可 艾偉德女士控福斯公司 指褒曼為「壞女人」不能描摹她的一生》,聯合報/02版,1958.11.27。

4.《六福客棧影片故事 旨在宣揚中國文化》,聯合報/03版,1958.1.13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