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9-20

【台北市】徜徉台大法學院

徐州路21號,過去是日據時期的「台北經濟專門學校」,後來輾轉成為台大法學院校區,作育英才無數。但自從2014年遷校至羅斯福路之後,這裡就閒置迄今,不知道這是幸還是不幸?古意盎然的圍牆,將滾鬧喧囂的人車聲阻絕在外;大片扶疏的樹蔭,散發清涼之感。清水磚砌、希臘柱、半圓拱的百年古典建築群,不失其威嚴和優雅地矗立其間。雖然位於政治權力中心的立法院附近,這片園地卻能兀自享有城市難得的片刻清靜,遺世而獨立。




小南門






若你有緣路過法學院的人行道,相信會因為圍牆上鑲嵌的壁畫而駐足良久。有時是台灣風景,有時是現代仕女,有時是人生格言,這些應為美術系同學的創作,雖非大出自大師之筆,但做得相當精緻耐看,一幅幅皆傳達濃厚的鄉土人文情懷。

麗正門 (南門)

最吸引我目光的是那些關於台北府城舊城門的壁畫。西元1966年,台北市政府以「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」為由,將舊城門從閩南式城門改建為仿華北樣式宮殿建築,最終只有北門逃過一劫,保留住從清代閩式風格原貌。




從女生宿舍對面的側門進入,除了黑冠麻鷺悠閒地在草坪扭動他毛絨絨的小脖子之外,整個校區空蕩蕩的,基本上聽不著人聲,還有佔領紅磚道的褐色紋路,宣誓主權的意味濃厚。

前後排教室,台大特有的「椰林大道」。
大正八年、即1919年創辦的台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,專收日人,主要研究台灣 、南洋經濟;1926年改為台北高等商業學校,開始允許少量台籍學生就讀,1943年再改稱台北經濟專門學校。這是台灣最早設立高等學府之一,曾經孕育不少台灣傑出經貿人才。


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、台灣光復後,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「國立台灣大學」,台北經濟專門學校後來成為「省立法商學院」;1947年,台大法學院合併省立法商學院,法學院的院區也從羅斯福路的台大校區遷至徐州路現址。




不單單是經貿、企管人才,縱貫台灣政壇的政治菁英 ,都曾在這裡寫下青春的篇章。尚未解嚴之時,崇尚自由的台大法學院,是社運人士的主要根據地;咱們民選的扁、馬、蔡三任總統,都與這處校區有著深厚情緣。







法學院面積不大,但五臟俱全,連穿堂走廊都散發著古典氣息。想當年,黨國思想仍是國家重要執政方針時,充滿理想抱負的知識份子們在拱廊下談天書地,思考自由中國未來的未來。如今,這個情景早已不付存在,只差有人用影像來還原了。










教室大樓
弄春池
在殖民地樣式建築的教室大樓正前方,圓環中有一弄春池。松樹小池、奇石呈藝術排列,具日式庭園之風。形狀如「心」字,寓意自朱熹的〈觀書有感〉: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彩共徘徊。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」。








法學院的配置符合西洋建築的修道院基本型。行政大樓雖為紅磚造,但也是台灣早期搭配鋼筋混凝土造的建物之一,較罕見的是一樓校舍採紅磚圓栱,二樓則轉為水泥希臘多力克柱式,是很精彩的古典建築。

行政大樓
研究生圖書館

弄春池一隅的研究生圖書館,乃台灣戰後著名建築師王大閎的經典作品之一。法學院原本的木造圖書館設備簡陋、空間不足,1962年夏季在院區內破土興建新館,並於1963年落成啟用。這是台大所有校區當中,難得一見的王大閎筆觸。






法學院正門的警衛亭,古樸可愛,濃濃的和風,令人想起台灣大學裡面也有一幢類似的建築。





台大法學院雖然登錄為市定古蹟,卻沒有得到妥善的維護。據聞日後要「活化」成法學院博物館。未來何去何從,迄今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。下次經過徐州路21號,別忘了繞進來瞧瞧這處失落的祕密花園。



【旅行地圖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