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-02-26

【新竹縣】關西小鎮散策 (下) ── 分駐所.第一戲院.石店子老街





走過了百年滄桑,從喧囂榮景到繁華落盡,關西的風華難道已不復存了嗎?其實不然。你看,一幢幢匠心獨具的古厝,仍舊屹立不搖地守護斯鄉斯土;你看,那些喜愛老屋的年輕人一一回到故鄉,準備讓沉靜已久的關西,展現不同以往的樣貌。











每個台灣老城鎮,都會有一個「螺式」的客運站。位於中興路17號的新竹客運關西總站,自1970年從正義路遷移至今,已然度過近五十年的悠悠歲月。漂泊異鄉的關西游子春節返鄉,最期待的莫過於客運駛進總站、停泊月台的那一剎那。


在各地客運站陸續退役拆除改建的今日,關西總站的每個角落,仍然可見過往留下的痕跡,散發著舊日風情。




鐵捲門緊閉的販賣部上頭,有著一張頗有年代感的營運路線圖,介紹著關西鄰近的觀光景點。那個時候,六福村只是個野生動物園,而金鳥海族樂園、童話世界等名噪一時的遊樂園地,則都走入了歷史深處。





中興路及中山路的街角,一幢乳黃色日式洋樓相當醒目,很難不去注意它。它叫做樹德醫院,創建於1936年,由日本東京醫專畢業的陳雲芳醫師創建、建築師宋進松設計建成。是關西鎮第一所西式醫院,也是第一棟鋼筋水泥建築物。當年竣工時,旋即成為關西重要地標。

陳雲芳擅長外科、內、兒、皮膚等科,尤其以治療痲疹、白喉聞名遠近;1970年代,同樣畢業於日本東京醫大的長子陳秋馨學成歸國,加入父親的醫療業務,並擴大成當時關西唯一的住院醫院。



除了兼容和風格的建築模式外,醫院外牆採乳黃色洗石子壁面,屋頂為灰色日本瓦造,做工簡潔精細,典雅迷人




最讓人訝異的是,樹德醫院仍在營業當中。這座地方小鎮的小醫院,歷經了日據、國民政府時期的更迭,仁術濟世長達八十餘年,依舊未曾忘記初衷,堪稱台灣醫療史的活見證。





告別樹德診所、穿過人聲鼎沸的菜市場,不久就會來到古色古香的縣定古蹟太和宮乾隆年間,關西雖已開墾成漢人聚落,但不時仍然受到泰雅族的侵擾,居民無法安居樂業。為了謀求地方上的生活安寧,地方人士決議跟佃農募款,建造一座堅固足以防衛外敵、又能在精神上達到團結意識的信仰中心。但於西元1812年 (清嘉慶十七年)創建後,又因命運多舛到處遷徙,一直要到光緒年間才於現址落腳。(關於這部分之後再做說明。)


太和宮主祀神祉為三官大帝。中國上古就有祭天、祭地和祭水的禮儀,三官大帝指的就是天官、地官和水官,一人掌握了天府、地府、水府間的一切行政事項,是極為崇高的神祇,神格僅次於玉皇上帝;據稱,關西太和宮是台灣第一老的三官大帝古剎之一。

除了三官大帝,左右神位還供奉著神農大帝、關聖帝君;兩側廂房則有註生娘娘和土地公坐鎮。此外,還有文昌帝君、至聖先師、魁斗星君供民眾膜拜,足見其在地方精神生活扮演重要角色。


把太和宮當作關西古蹟之旅的前哨站,似乎並無不妥。太和宮對面有一條恬靜清幽的文人巷,彎曲狹長的巷弄串起大同路至博愛路,一路上盡是時間走過的軌跡。



日據時期,許多客家詩人行經這條紅磚小巷時,會一路吟詩作對,這條小路被地方居民冠上「文人巷」雅稱。










走進鬧中取靜的巷弄,兩旁紅磚矮房仍有住人,我們自然就放輕腳步,深怕驚擾當地居民。巷內有一將近百年歷史的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, 純日式的木造房舍,庭院深深,洋溢著濃厚的東洋情調。據說裏頭別有洞天,可惜到訪時正逢整修完畢,並無開放參觀,小小失落。




所長宿舍對面有一百年土埆厝。「土埆」其實就是所謂的「泥磚」,「土埆厝」即是一塊塊的泥磚堆疊而成的。這種建築隔熱性強,冬暖夏涼,又可以就地取材興建,是早年困苦的台灣農村常見的建築形式。隨著時代的進步,土埆厝至今所剩無幾 。文人巷的這幢尚稱保存完好、且有住人,彌足珍貴。 




文人巷南端的博愛路,早年因許多木工師傅在此開店,因此被稱為木匠街。憶當年,木造梳妝台、衣櫃等嫁妝訂單總是接不完;如今,傳統工藝技術漸趨沒落,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成立了「東興木工坊」,希望能延續香火、傳承老匠師的技藝。








往關西分駐所的方向前進,路途中可以見到荒廢閒置多時的日式住宅,它們都是往昔的警員宿舍,卻沒有妥善活用,讓人感到惋惜。




關西分駐所的前身為太和宮舊址,後來太和宮遭大火焚毀後、遷移至大同路現址,日本人便在原廟址興建分駐所,成為關西地區警察的辦公廳舍,並於西元1920年落成啟用。


古色古香的關西分駐所,屬於興亞式建築形式的代表。RC結構,屋架以木架支撐,上覆日本瓦,入口大門處做一三角山牆,並有多層線腳設計,門柱以西洋幾何圖案做裝飾,古典又不失權威感。


興亞式建築,是日本人為了威嚇殖民地居民所誕生的建築風格,目的是要彰顯身處在殖民地的「優越感」,頗有劃分階級意味但是時間已慢慢沖淡歷史的荒唐,跟現今台灣各地模樣呆板的警察局相比,關西分駐所顯得特別獨樹一幟,甚至有些樸拙可愛。2008年,王小棣導演的電視劇《波麗士大人》特地來關西分駐所取景,喧噪一時;2009年6月,經新竹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。




但因位於傳統市場旁、道路狹窄,公務車出入不便;況且建築物日趨老舊、無法擴建,早已不敷使用。警局現已另遷他址,功成身退的老分駐所,將轉型為關西遊客中心,繼續為人民服務。






值得一提的是,這片由關西分駐所、所長宿舍及員警宿舍構成的完整區域,為新竹縣境內唯一保留完整的警察聚落。步入分駐所左側的小巷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舊警員宿舍,這亦是一座將近百年的日式木造建築。斑駁的窗櫺、剝落的泥牆,以及玻璃窗後透出的凌亂,明顯已久無人居了。


百年古井,水源未曾枯竭,附近居民依然在此打水洗衣。


古井旁的小徑直達所長宿舍的側門,仔細一看,會發現這幢宿舍似乎整修太「新」了點,古樸盡失。希望未來政府可以多費點心,畢竟我們不想看到新北投車站的慘案再度發生。





不同於大同路的公有零售市場,關西傳統市場從日據時代就已經存在了,是當年關西最鬧熱的街廓。中正路這一側的小巷入口,有著深諳大正時期特色的建築立面與巴洛克式樑柱。


















仔細瞧瞧,入口兩側還鑲嵌著釉綠色的「馬約利卡」(Majolica Tile) 花磚。這種花樣豔麗、色彩明亮的磁磚,台灣於大正年間從日本大量進口,價格並不便宜,在當年是非常奢侈的裝飾品,沒想到關西還見的到!


午後兩點,陽光正烈,市場空無一人,時間彷彿靜止在那裏。






穿過暗巷、取左來到市場尾巴,第一戲院靜靜地矗立在斜坡上,彷彿被世間遺忘了。






創立於1930年的第一戲院,是關西鎮首家娛樂場所,真的創造了「第一」神話。它歷經放映無聲電影、辯士講解、殖民政策宣導片等時期;1960年代,隨著國片、進口日片市場蓬勃,不算大的關西鎮竟同時擁有兩家戲院,每月放映超過20部電影以上,摩肩擦踵的繁華情景叫人難以想像。如今,我們只能透過水泥牌坊和假惺惺的手繪電影海報牆,追憶當年盛況了!







第一戲院前的斜坡,曾經是一條具有百年歷史的石板路,後來為了行車方便而鋪上柏油,石板路被掩埋了起來,不見天日多年;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呼籲之下,政府決定將石板路「重現天日」。沒想到,換來的是無可挽回的慘劇。

包商將柏油和底層的石板一併刨除,重新鋪上嶄新的石板,聞之者皆傻眼不已。因為政府的短視近利、貪圖方便,百年石板路就這麼被扼殺了!




抱著遺憾重回關西分駐所前,開始逛起中正路、就是人們口中的關西老街。這條老街路長僅200公尺,街頭走到街尾的牛欄河渡船口只需幾分鐘,大概是全台灣最短的「中正路」了。現在它有了更有意義的名稱,石店子老街




一整排百年紅磚拱廊老屋和連綿的亭仔腳,徜徉其中,似乎跌進了歷史時光長廊。在這裡,不見一般老街常有的攤販店家,居民作息如常,更多的是在地生活的實在感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到來而打亂步調









當「老街」被台灣人遭到曲解、以為只有吃吃喝喝、光賣相同的玩意兒的時候,石店子老街跳了出來,大聲疾呼「我們不一樣」。沒有過度的商業化,沒有香腸臭豆腐,沒有跳樓大拍賣,而是一群功成歸鄉的關西年輕人,紛紛開設充滿活力的創意小店,為老街區注入新生命

不知你有沒有發現,這裡文創商店的名稱,似乎多與門牌號碼結合。例如二手書店「石店子69有機書店」、咖啡店「Dream Theater 52」,以及茶藝館「石店子冶茶四九」等,非常有趣。


讀完這篇旅記,想必你已明白,關西的百年韻味,並沒有因時間而流逝殆盡。若你早已厭倦三峽、大溪或內灣老街的商業氣息,記得挑個艷陽天走趟關西,這裡隨處可見充滿歷史感的古蹟、舊宅、窄街,以及俯拾即是的人情味。



【旅行地圖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