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-01-10

【屏東縣】猴洞山公園

談起恆春,就會讓人想到瓊麻、洋蔥、思想起,更甭提創造台灣電影票房奇蹟的海角七號了。不只如此,恆春還擁有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廓呢!但當人們逐一探訪古城門的時候,往往會錯過座落於西門一隅的猴洞山。別看這小山頭毫不起眼,這可是台灣唯一且罕見的市區珊瑚礁公園,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

這座因地殼變動隆起的珊瑚礁小丘,奇岩矗立,周圍廣袤平坦,據稱原有野生猿猴棲息,故得名猴洞山。據伊能嘉矩收集的汪金明 (恆春縣設置以前恆春地方情況) 手稿記載,此處曾為早期原住民奉獻人首做為祭品,請女巫登此丘作饗之處。因此,清代漢人又稱「饗山」。


牡丹社事件過後,清庭敕令沈葆禎建恆春城,並置典史署為縣治所在。當時劉璈與夏獻綸來這探勘築城地點,發現此珊瑚礁岩處在一片平野中間,因此決定將此山納進城中。風水考量是作為城的主山來引進龍脈,這也難怪此山四周建了不少寺廟。

清代,這裡成為地方文人雅士聚集之處。知縣周有基將此地選入恆春八景之一,題刻於三山國王廟旁的岩壁上,其中一句「千秋洞鑑封侯賞」,指的就是猴洞山。《恆春縣志》中對猴洞山的描述如下:

「猴洞山,舊名做饗山,在縣城西門內,平地矗起,全山皆石。高百尺,周百丈,中斷而陘闊數尺,以板為橋。山之陽,濬兩池,如鳥之展翼。山顛建澄心亭、聽雨山房、瀛洲仙館、小屋數椽,今改為文廟,權供神牌,建櫺星門。」

時序來到日據時期。日本人將原本的孔廟保留下來,在猴洞山成立恆春公園,成為當地頗負盛名的觀光名勝,更是不少重要活動舉辦之處;日後印行的觀光指南裡,時常將猴洞山列為來恆春旅行必去景點。1935年,日本政府依《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》,將恆春古城及猴洞山列為國指定史蹟及天然物保存名單,予以保護。

可惜,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孔廟在盟軍的空襲行動中遭毀。而立於猴洞山山麓的四座古碑,有的徒剩基座,要不就被後人因「民族意識」磨除破壞,毀壞殆盡。


猴洞山的最高點忠魂碑,是為了紀念因戰事殉國的日軍。


忠魂碑的篆刻字跡已遭破壞,但字體輪廓依稀可見。



兵器整備紀念碑。根據碑文推定立碑於1937年之後、1939年之前。當初日本為籌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,號召當地仕紳捐資整備軍器。正面刻著兵器整備紀念之碑,背部記載捐資者姓名及所捐款項。



這是台灣最南端界碑,據說碑形呈台灣島狀。如今只剩下殘餘和水泥基座。



另一石碑的水泥基座,應當是1895年立之日軍攻陷恆春城紀念碑

觀賞完碩果僅存的兩面古碑,決定在猴洞山稍作停留。循著依山勢而建的步道爬上爬下,身旁盡是大自然的傑作,有點難想像這是在市鎮裡就能看到的景觀。



猴洞山雖不若以往那麼有影響力了,但怪石嶙峋的特殊奇景,步道階梯穿梭其間,熱帶植栽遍植,猶如置身天然版的蘇州獅子林,卻不見人為匠氣,頗具勝景之姿,相當值得一遊。下次走訪恆春,不妨順道參訪這座歷史久遠的老字號名勝。



【旅行地圖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