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10-20

【屏東市】屏東書院

欲探索阿猴城早年開發史,除了朝陽門、蕭氏家廟,勝利路上的屏東書院 ── 即屏東孔廟,同樣是不容錯過的歷史景點。



清嘉慶二十年 (1815年),鳳山知縣吳性誠 (?─ 1826) 為了振興地方文教風氣,逐與歲貢生郭萃、林夢陽等人起議籌建屏東書院。最早書院是建於今日的屏東公園內,共36間齋舍,前殿設講堂,後殿奉祀文昌帝君、程子與周子等諸人;光緒二十一年 (1895年),屏東書院改制為孔廟,主祀孔子,配祀孟子、顏子、思子、曾子四大賢人,以及周子、朱子、程頤、程顥、張子五大儒者。只是,由於缺乏經費修繕,孔廟就漸漸荒廢了。

1937年,統治台灣的日本人為了進行「市街改正」,計畫將公園範疇裡的孔廟拆除。所幸在日籍學者藤島亥治郎 (1899 ─ 2002) 疾呼保存的建議之下,昭和13年 (1938年) 便按照書院的原貌拆遷至今址。然而遷移新址之後,曾有很長一段時間,因未積極維護,使孔廟又呈現破舊景況;一直要到1977年,當時的屏東縣長延請知名建築師漢寶德 (1934 ─ 2014) 主持修復計畫,終使孔廟恢復當年舊觀。

登錄國定三級古蹟保護的屏東書院,是屏東地區境內唯一的書院建築。筆者至今已參觀過台北、彰化、台南三座孔廟,或許屏東書院整體不若前述三者寬敞氣派,但其樸實自然、靜謐悠遠的園林意境,身處日漸繁華的現代城市裡,更顯難能可貴。




別具匠心的「文」字窗櫺,是這回拜訪屏東書院的一大驚喜。


《倫語‧子張篇》子貢所言:「夫子之牆數仞,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,得其門者或寡矣。」意指孔子的學問猶如數仞高的照壁,人們無法窺視裡頭的富麗堂皇,不經學習是無法窺其堂奧的。萬、數、九都是來形容大的意思,萬 (九) 仞宮牆的存在,具體形容孔子德識之崇高。

仔細一看,會發現九仞宮牆裡嵌有四塊石碑,由右而左依序為光緒三年的「章程碑記」、「租條碑記」、日據昭和年間「改築紀念碑」以及較為新近的「重修孔子廟碑記」,分別記載屏東書院的變遷始末。


除了釋奠典禮,平時山門可是不開的,必須從側門進入。

循著參觀動線來到大成殿,殿前偌大寬廣的草坪綠意盎然,真叫人心曠神怡。而紅磚道盡頭的突起前埕,是釋奠典禮期間,讓佾生跳舞用的舞台。



屏東書院為一對稱的兩進雙護龍建築形式,大成殿為前進,後進則為崇聖祠。




大成殿主祀孔子,神位上有蔣經國親題「聖德日新」匾額。


從大成殿後方連貫至崇聖殿,順道連帶參訪。由於過去為教育場所,所以跟台灣各地孔廟比較起來,屏東書院樸實無華,古色古香。繞行於梁柱間,耳畔彷彿還能聽聞學子的朗朗讀書聲哩!


崇聖殿內的「珠囊大啟」,是屏東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匾額。題於清嘉慶二十年 (1815年),署名鳳山縣知縣楚江吳性誠。此人便是屏東書院的籌建發起者。


東、西廂房前紅磚穿廊格局方正,自成小小天地;朱紅山牆巍然屹立,頗具氣勢。









整個書院只有我一個人。高聳的圍牆隔絕住外頭的人車熙攘,在寧靜的氛圍裡漫步,對於喜歡安靜的旅人而言,無非是一種享受!






【旅行地圖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