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8-16

【台東縣】台東最北的小七.長濱八仙洞

當轎車駛進長濱鄉,往車窗外探去,左方崎嶇的金剛山是濃郁的蓊綠,右側蔚藍浩瀚的太平洋則與蒼穹連成一氣。臨海而建的阡陌梯田,金黃稻穗隨風搖曳,掀起一波波稻浪,與湛藍海水相互輝映,美不勝收,令人心曠神怡。

位處台東縣最北陲的長濱,舊稱 Cazau,音譯「加走」,是阿美語「瞭望」之意。後來,日本人來到這裡,見此地海岸線綿長延伸,改喚「長濱」,沿用迄今。儘管如此,長濱還是保留了「加走灣」這處地名,讓阿美族的母語精神得以延續。




不同於縱谷豐饒,花東海岸的稻作屬於一年一獲,因此鮮少外銷,僅供自給自足。另外,由於海岸山脈離太平洋近,平原的腹地十分狹窄,能插秧之處少之又少。長濱很幸運,不但坐擁東海岸面積最寬廣的稻田,又有引自天然山泉水的長濱大圳,因此培育出的長濱米,美味軟Q,名聲漸響,已與池上米不分軒輊。

只是,長濱米的成功,並不能改變人們對它的「偏鄉」印象。腹地遼闊的長濱鄉,目前僅有一家便利商店、一家旅館,以及一台設在旅館裡的公用電梯。中午時分,來到鄉公所一帶堪稱最「熱鬧」的市區,冷清清的,店家也沒打算開張的意思,一派懶洋洋的氛圍。唯一人潮聚集處,莫過於道路交叉口的7-11了。



台灣作為海島國家,被全球化企業侵蝕,在所難免。但你也不得不佩服,統一集團如何將這家外來品牌,轉向在地化、博取民眾認同的經營模式。對於觀光旅遊,他們也自有一套策略。在清境農場開設7-11,並以「全台海拔最高的門市」最為噱頭;而長濱 7-11,則是「台東縣境內最北端的門市」,怎能不打個卡呢 (笑)?店外還設有介紹長濱鄉的導覽地圖,適時地為旅人提供絕佳的驛站。


便利商店裡賣的商品就是那模樣,但有冷氣吹、又有座位可供休憩,選瓶冰飲料靠窗而坐,實在能減輕旅途的些許疲憊。我也發現,台十一線上騎著單車的背包客變多了。在店裡遇到一名來環島的老外,一身勁裝、牽著一台捷安特,滿臉洋溢著自信的神情。期許他能夠像《練習曲》裡的東明相,熱血地騎完全程、收穫滿滿!


說到自己如何初識長濱,並非長濱米美名,而是從「長濱文化」開始的。上過台灣史地課的朋友,談到舊石器時代,長濱文化是一定會提到的重點。

長濱文化是迄今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史前文化,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,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。他們人口不多,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,不知農耕、畜牧,亦不會製陶,但已知用火,以敲(打)擊的方式製作石器,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。

因地殼抬升形成了連綿陡峭高聳峭壁,長年受到浪濤侵蝕,分布著大小不一的海蝕洞穴。這裡是八仙洞,國定一級古蹟,為長濱文化的重要考古據點。1968年,台大教授宋文薰 (1924-2016) 與「台灣第四紀之父」地質學家林朝棨 (1910-1985) 率領考古隊抵達長濱,經過五次考古挖掘,終於發現台灣第一個舊石器時代文化。台大人類考古學系李濟 (1896-1979) 博士 ,逐以當地地名命名之。除了當年送往日本鑑定、推算出5000年前至15000年前的年代數據之外,其餘樣本不多,依舊留下不少謎團。

一直要等到2008年9月。台東縣政府文觀處委託學者組成考古團隊,再次深入洞穴探掘。這回的重大發現,是於洞穴地層堆積裡,尋獲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火塘 (即生火之處) 遺跡,並證實八仙洞遺址年代在兩萬年以上。此次考古距離宋文薰所做的考古已逾四十年,如今鑑定出比原本推估更久遠的年代,堪稱台灣考古界大發現。


來到耳聞已久的八仙洞,心情不自覺地振奮起來。這處國定遺址,共計有十一個洞穴,要逐一細看完絕非易事。




跟其他台十一線的景點比起來,八仙洞反而沒有那麼多遊客駐足,保持難得的清幽。當我們來到規模最大、聽說還在繼續「長高」的靈岩洞,才發現...


這裡的洞穴,幾乎都被宮廟神壇侵占,而且一占就占了四十餘年,理所當然地,穴居遺址亦被人工造景破壞殆盡。好好的史前遺址能夠搞得面目全非,台灣人就是有這種破壞自己土地記憶的功力。


靈岩洞離公路很近,是八仙洞裡最易到達的洞穴,所以知名度較高;古樸石橋旁,也有一座水濂洞,只是已被樹蔭遮蔽。若要探訪其他洞穴,必須循著蜿蜒的登山步道,扶搖直上。






沿著木棧步道來到了潮音洞,是出土長濱文化遺物最豐富的洞穴,宋文薰還特地撰文紀錄。只是目前遭人佔據作為廟宇,表土被剷除而為水泥掩蓋。真是令人惋惜!



這次走訪八仙洞,難掩失望,又聽聞現在僅剩四洞可通,自然無意再往上探尋了。作為重要的國寶級史前遺址,卻長期被神壇佔據,這應該也算是「台灣奇蹟」吧?

【旅行地圖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