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3-14

【台中市】大甲老街.鎮瀾宮.文昌祠.林氏貞孝坊

這是我首次造訪大甲。一聽聞大甲,直覺想到的就是名聞遐邇的鎮瀾宮,以及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媽祖繞境進香 ── 也正是因為這場足以牽動台灣人集體精神的宗教盛事,總能讓大甲固定成為搏盡媒體版面的焦點城市


大甲地區昔日為平埔族道卡斯 (Taokas) 族居住、游獵、田耕之所。以鐵砧山分界,東面是大甲東社,西面是大甲西社。漢人移入本地以後,開始習慣以Taokas來稱呼本地。「大甲」便是由此譯而來。


清雍正九年 (西元1731年) ,大甲西社蕃林武力叛亂,十年被清廷敉平。因而大甲西社遂改稱為德化社。這一年,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,專歸淡水同知管理;大甲是淡水廳管轄的南界,等於說當年過了大甲,即是進入了台灣北部。

清道光七年 (1827年),大甲人口驟增,車馬輻輳,紳民發起捐建大甲城,周圍510丈設四門。同年,將竹塹 (今新竹) 營守備移駐大甲,大甲設有守備、千總、把總衙門各一座,竹塹以南、彰化以北全歸大甲守備節制,彰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



我們大甲之旅首站,來到了位居順天路和光明路交會口、登錄國家三級古蹟林氏貞孝坊。此牌坊建立於道光28年 (1848)年,是為表揚余長榮之妻──林春娘。

林春娘,生於清乾隆四十三年 (西元1778年),是大安中庄村林光輝的女兒,因為家貧,從小就給大甲余家當童養媳。未婚夫余長榮,是余家的獨生子,從小與寡母相依為命,十七歲時(西元1789年) 不幸於赴鹿港經商途中被海浪捲走,意外溺斃。當時春娘生父以其年幼,而余家既窮且貧,乃要求春娘返家擇夫改嫁,惟為春娘所拒絕。那年,春娘十二歲。

此後,她終身未在改嫁,盡孝道伺候婆家,守貞長達七十一年。

牌坊後方碑亭,有方古碑上刻《台灣通史》紀載春娘事蹟的原文。


清同治元年 (西元1862年) ,戴潮春之亂起,王和尚糾眾進攻大甲城,採斷水之計,眾人請貞女春娘祈雨,果然大雨傾盆。半月後,王和尚再度圍城斷水,春娘二度祈雨,頓時風雨交加,大甲城轉危為安。半年後,林日成再攻大甲城,因水道屢斷,春娘三度祈雨,雨竟降臨,大甲城遂又解危,民眾都認係春娘守節盡孝感動天地。

同治二年2月13日,林春娘病逝,享壽八十六歲。地方感念其貞孝,特塑「貞節媽」像於鎮瀾宮中供奉,名列大甲三神之一。


清宣宗所賜的聖旨,高立在最上頭。

十二歲守節,在那個傳統封建的時代,或許是值得讚許的行為。但物換新移,兩性觀念也隨之改變,舊道德思想已不堪效尤。但春娘的故事比較特殊的是,貞女後來神格化為「貞節媽」,變成大甲地區的守護神,更為這座牌坊添上一層傳奇色彩。



沿著順天路往鎮瀾宮的方向走去,只需十分鐘左右的腳程。



大甲城的精神信仰中心鎮瀾宮,草創於清雍正八年 (西元1730年),主祀「天上聖母」湄洲媽祖,終年香火鼎盛、名震全台,是造訪大甲的遊客不得不參拜之處。



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,大甲鎮瀾宮所舉辦的媽祖遶境進香活動,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,被譽為「世界三大宗教活動」之一。信徒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隊伍,以鎮瀾宮為出發點,在九天八夜中徒步至南部來回;早期進香的目的地是湄洲,日據時期改為北港朝天宮,1988年因媒體報導稱其「大甲媽祖回娘家」而引發爭議,此後改至新港奉天宮迄今。


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日子並不固定,都是在當年的元宵節由鎮瀾宮董事長擲筊,決定進香出發的日期與時辰。

繞境隊伍除了跨越中部沿海四縣市(台中、彰化、雲林、嘉義)外,還行經21個鄉鎮、80餘座廟宇,跋涉路程約340多公里,每年海內外信徒參與超過百萬人次,規模空前盛大。(編按:今年將於四月八日展開。)


可惜我長年對鎮瀾宮的印象,除了大甲媽遶境以外,總是跟顏清標想在一塊。



廟內雕梁畫棟、金碧輝煌,繁複精緻的藻井,看得叫我目不轉睛。


參拜大甲媽,祈求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希望2016年,台灣會更好!畢竟台灣已經死氣沉沉好一段時間了!


俗話說大甲有三寶,分別為媽祖、帽蓆,還有可口的奶油酥餅。創立於1964年的老字號品牌裕珍馨,便是奶油酥餅的執牛耳。

薄脆的酥餅,原本就是大甲地區的傳統喜餅。早年,酥餅全以豬油製作,但在媽祖繞境期間,不少香客因進香期間吃素,無法接受用豬油做的酥餅,於是啟發了裕珍馨改造酥餅的念頭。最終,他們選擇奶油取代豬油、「中西合併」,推出之後,獲得空前熱烈的迴響,名聲遠播。自此,裕珍馨與奶油酥餅形影不離,亦成為大甲著名的伴手禮。


大甲鎮瀾宮周遭的順天路、蔣公路一帶,商號雲集,是大甲最熱鬧的市中心。這方車水馬龍的街廓,還殘存不少日據時代市街改正計畫的街屋,古典巴洛克與現代風格並存,猶如建築博覽會。






這間元吉婦產科很特別,用磁磚拼出 YUHN-G WOMEN'S HOSPITAL,似乎想特意顯示其學識豐富。



從順天路轉至文武路,古意盎然的大甲文昌祠即在不遠處。


清同治年間,大甲出生的舉人何清霖為回饋鄉里,向官府請設義塾獲准,惟因經費龐大及廟地無著,一時無法齊備而作罷。光緒十一年 (西元1885年),新竹知縣方祖蔭與恩貢生陳肇芳再度倡建文昌祠,經例貢生謝棠華捐花園地為廟址興建,光緒十三年三月興工,直到隔年六月完竣。








相較鎮瀾宮,文昌祠在歷史洪流裡的命運輾轉多變。1895年,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近衛師團從台北南下,大軍就駐紮於文昌祠;有段時間這裡曾是大甲公學校,公學校遷出、要改設日人小學校時,遭到地方居民反對且與政府發生衝突。後來,文昌祠成為台灣文化協會的講習場所。光復後,國軍家眷占用、亂搭違建,直到七零年代政府開始重視文化資產,才恢復原有面貌。





如今,這幢三開間、兩進兩廊帶左右護龍的閩式四合院祠宇,已登錄為台中市市定古蹟保護。


與鎮瀾宮的華麗不同,文昌祠質樸、素雅,古色古香;沒有人山人海的朝拜喧囂,僅聞庭園深深的靜謐。欲遠離觀光客、尋訪清幽的私房景點,文昌祠值得一探。




【旅行地圖】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歡迎您與我分享您的心得 :-)